高钙血症定义
成人血清钙正常值为 2.25~2.75 mmo1/L,高于 2.75 mmol/L 即为高钙血症 (hypercalcemia)。
按血钙升高水平可将高钙血症分为轻、中和重度,轻度高血钙为血总钙值 2.75~3 mmol/L;中度为 3~3.5 mmol/L;重度时>3.5 mmol/L。
当血钙水平 ≥ 3.75 mmol/L 时称为高钙危象,属于内科急症,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病因
一般根据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低将高钙血症分为 PTH 依赖型高钙血症和非 PTH 依赖型高钙血症。
1. PTH 依赖型高钙血症
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 分泌过多,导致骨组织吸收,从而将大量钙释放出来。使血钙增高。
②其他:如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生儿重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锂相关高钙血症等。
2. 非 PTH 依赖型高钙血症
①恶性肿瘤:约 20% 的恶性肿瘤(如乳腺、肺、肾、甲状腺、前列腺癌)病人,特别在晚期,可发生高钙血症。这些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骨骼,并直接破坏骨组织,将骨钙释放出来,引起高钙血症。此外,有些肿瘤(如上皮细胞样肺癌、肾癌)可以产生甲状旁腺素样物质、前列腺素 E、维生素 D 样固醇及破骨细胞活化因子,使骨组织发生吸收而释放钙。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增多,机体代谢活性增高,骨转换速度增快,骨组织吸收也相应增加,导致高钙血症。
③肾功能衰竭: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钙无法随尿排出而沉积在软组织中;这时,低钙血症所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增加可产生骨吸收,从而导致高钙血症。在多尿期,沉积在软组织中的钙一下子动员出来,可发生高钙血症。
④肢端肥大症,为垂体功能亢进的一种,有肠道钙吸收增加,也可发生高钙血症。
⑤维生素 D 或其他代谢产物服用过多:显著增加钙在肠道内的吸收,从而产生高钙血症。维生素 A 进服过多以及长期石膏制动也可以通过增加骨吸收而产生高钙血症。
⑥噻嗪类利尿药:可使体液排出过多引起低血容量,使肾小管内钙再吸收增加,尿钙排出减少,导致高钙血症。在高钙血症所有病因当中,最常见的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占总致病因素的 90% 以上。
临床症状
高钙血症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涉及多个系统,轻者可以无症状,仅常规筛查中发现血钙水平升高,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泌尿系统:口干、多饮、多尿。双侧尿路结石或肾实质钙盐沉着。常继发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引起肾功能损害;
骨骼系统:骨骼疼痛,椎体压缩、骨骼畸形,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神经肌肉系统:乏力、倦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疾病;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和各种心律失常(如 Q-T 间期缩短,ST-T 段改变等)。
治疗
血钙低于3.0mmol/L时可暂不处理,当血钙高于3.5~4.0mmol/L时,需紧急处理。
(1)扩容、利尿等: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高血钙, 均需首先使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待血容量补足后,可使用呋塞米促进尿钙排泄, 同时防止细胞外液容量补充过多。由于噻嗪类利尿药可减少肾脏钙的排泄, 加重高血钙, 因此为绝对禁忌。
开始 24~48 h 每日持续静脉滴注 3000~4000 ml,可使血钙降低 10~30 mg/L。但老年患者及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
(2)抑制骨吸收: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促进破骨细胞凋亡, 抑制骨吸收,可降低血钙, 减轻骨痛, 并抑制肿瘤在骨组织中的浸润。目前常用帕米膦酸钠30~60 mg或唑来膦酸 4mg 静脉点滴(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不良反应有一过性发热、肌痛, 偶有暂时性白细胞降低。
降钙素具有抗骨质吸收和促进尿钙排出的双重作用,起效快, 但效果不如二膦酸盐显著。使用降钙素2~6 小时内血钙平均可下降0.5 mmol/L。常用剂量: 鲑鱼降钙素2~8 U/kg, 鳗鱼降钙素0.4~1.6 U/kg,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每6~12 小时重复注射, 停药后24 小时内血钙回升。此药可与二膦酸盐合用,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面色潮红、皮疹等。
(3)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高血钙, 也用于维生素D 和A 中毒或肉芽肿病导致的血钙升高。通常对实体瘤或PHPT引发的高血钙无效。
常用剂量为氢化可的松 200~300 mg 每日静点,一般 3~5 天。
上述治疗无效的重症高钙患者,可行血透, 尤其肾功能不全引起的高钙危象, 可达到迅速降低血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