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源性 TIA 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非心源性 TIA 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
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 TIA(ABCD2 评分≥4 分)患者,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 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1 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和阿司匹林75~300 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TIA(ABCD2评分≥4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 CYP2C19 基因快检,明确是否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Ⅰ级推荐,B 级证据)。(5)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 TIA(ABCD2 评 分 ≥4 分)患 者 ,如 已 完 成CYP2C19 基因检测,且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推荐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 d,此后继续使用替格瑞洛(90 mg,2次/d)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对发病在24 h内、非心源性轻型缺 血 性 卒 中(NIHSS 评 分 ≤5 分)或 高 风 险 TIA(ABCD2 评分≥4 分)患者,且伴有同侧颅内动脉轻度以上狭窄(狭窄率>30%),推荐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90 mg,2 次/d),双抗治疗 30 d 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医师应充分权衡该方案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出血风险(Ⅱ级推荐,B 级证据)。
对发病 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 70%~99%)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推荐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用药(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伴有症状性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99%)或合并有两个以上
危险因素的TIA或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伴有症状性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99%)或合并有两个以上危险因素的TIA或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
治疗预防卒中复发(Ⅱ级推荐,B级证据)。
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的抗凝治疗:
非心源性TIA及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三联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无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
永久性心房颤动,均推荐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复发(Ⅰ级推荐,B级证据)。
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Ⅰ
级推荐,A 级证据)。
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抗凝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Ⅱ级推荐,B 级证据)。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注意出血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对脑梗死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可以推迟到发病14 d后启动抗凝治疗;出血转化低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发病后 2~14 d 内启动抗凝治疗来减少卒中复发风险,TIA患者可及时启动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风险(Ⅱ级推荐,C级证据)。
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果存在终身抗凝治疗禁忌证,但能耐受抗凝 45 d,可以考虑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减少卒中复发和出血的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左心室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1)对于合并左心室血栓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
3个月(INR范围:2.0~3.0),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对于合并新的左心室血栓(<3个月)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确定(Ⅱ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50%)但无左心室血栓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至少 3 个月的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降低心源性卒中复发的风险(Ⅱ级推荐,C级证据)。
心脏瓣膜病的抗栓治疗:
(1)对合并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即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以降低卒中风险(Ⅱ级推荐,B 级证据)。
(2)对合并主动脉瓣或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如二尖瓣环钙化或二尖瓣脱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心房颤动或其他抗凝指征,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Ⅱ级推荐,B 级证据)。
(3)对于植入生物瓣膜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没有心房颤动及其他抗凝指征,瓣膜置换术后推荐华法林抗凝3~6个月,然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4)对于接受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如果瓣膜置换前有过缺血性卒中或 TIA 病史,且出血风险低,推荐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Ⅱ级推荐,B级证据)。
颅内出血后抗栓药物的使用:
对应用抗栓药物过程中发生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评估患者接受抗栓治
疗潜在的风险和获益,决定是否抗栓治疗及其方案(Ⅱ级推荐,B级证据)。
部分RCT显示:发现自发性脑出血后 7~39 d 启动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的,未增加患者90 d的病死率或不良预后比例。